佰晟湘小面-探索世界新奇事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百态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教师角度「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00字」

2022-10-02 22:22:23

大家好,小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00字,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教师角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台词摘自《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经典的法国影片。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珍惜的珍宝。”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在我看来,世界上的故事却只有两种,有爱的和无爱的。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那么请你,一定要看一下它。

你不必懂法语,但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成功的莫朗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50年后的那天,一样满头白头的皮利诺来找他,并拿出曾经的老师马修当年的日记,回忆才涌上他的心头。

50年,功成名就,从青涩少年到白发苍苍,莫朗一直以为是上帝赐予他的天赋,却不知有一双手在一直地向前推着他,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将他向上托起。

“池塘之底”是一所再教育学校,这里“关押”着传统观念上的问题学生。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性格缺陷等等是对这群孩子们的写照。

校长制订了“行动——反应”的制度对孩子们进行严格残酷的管理。关禁闭、被罚进行一个月公共服务、取消所有娱乐活动、打板子是校长对所有孩子们的不定期惩罚。因为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有问题,就要立即对孩子进行惩罚。在这里,教育的方式只有一个:惩罚。在这里,孩子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因为自己永远被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问题学生。校方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孩子们“出现问题”,用“行动——反应”的制度来维持学校的运行为自己谋利。

当新来的学监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将来的梦想时,教室出人意料的安静,孩子们都认真地写着。其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渴望,只是因为制度的束缚而将梦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马修的到来刮起了思想解放和灵魂重塑的风暴。基丁让学生撕掉教科书刻板的条条框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地踩上讲桌上换一种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们大声读出诗歌并将球大脚踢出以激起和发泄出内心的活力,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的踏步来张扬个性。他的这些行事风格和教学方法不是叛逆,不是胡闹,他是要去引导学生们释放出被尘封的兴趣和天赋。他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

马修面对校长时永远试图去帮助和保护这群问题孩子。他容忍他们的捣蛋、包庇他们犯下的错误。他的行为让孩子们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他们如此宽容、善良。他让勒盖莱克去照顾被自己弄伤的大叔让他明白戴罪立功、将功补过的道理。他善意地对莫朗奇的妈妈撒谎好让她安心,同时保护莫朗奇。他偷来校长的私房柴火为孩子们烧热水洗澡。他拒绝了“行动——反应”这项制度,拒绝去批评和惩罚任何一个孩子。他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去感染孩子们。


马修并没有认为这群孩子就一文不值,相反,他尽力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面对校长的高压,他并不是奋起反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尽力周旋,给学生们留出一点自由的空间。最终他将孩子们组成了合唱团。他自己谱曲作词并耐心指导孩子们练习。他努力试图用音乐和歌词去净化孩子们的灵魂,引导他们健康积极的思想,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惊喜地看见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有了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和眼神中流露出的对人生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的男主角莫朗奇是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他不善言语,有着“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心灵”。他为了亲眼证明自己的母亲是在工作而不是做婊子就冒雨逃学偷偷去了妈妈工作的餐厅的窗外;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小自尊心拒绝参加合唱团却又在私下偷偷练习唱歌。

莫朗奇是个唱歌天才,有着极美的嗓音和超强的乐感,这让马修格外惊喜,于是他有意对莫朗奇进行培养。不过莫朗奇毕竟性格孤傲,为了维护属于自己的东西,竟然用墨水砸正在和他妈妈聊天的马修。为此,马修把他开除出了合唱团。在给伯爵夫人表演的当天,马修却意外地让莫朗奇参加了。而此时此刻的莫朗奇眼中流露出的是骄傲、喜悦,最重要的是感激。

片中另一个小可爱是派皮诺。由于从小失去了父母,派皮诺胆小而寂寞。他每个周六都会抱着一只小熊娃娃在学校门口等待爸爸来接他。派皮诺是影片对希望的最好诠释。关在这种高压制度下的学校中,幼小的心灵里仍然保持着对人生的希望。直到有一天跟随着马修离开池塘之后,派皮诺的希望实现了,而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

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最后一幕使我有着想哭的冲动,孩子的飞机一架接着一架地飞出窗外,为临走的马修送去最后的祝福,孩子们的小手不断地挥动着,向马修告别。孩子们的真挚、善良,马修的宽容、幽默,两者融合在一起,结合成完美的组合。

《放牛班的春天》是关于教育的影片,有一个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学校,一个铁血无情的校长,一位出色的老师。他用诗歌、音乐和自身行动去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解放学生们的思想,重塑孩子们的灵魂。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非常的和蔼可亲,教学方式都是去引导和启蒙学生。而影片中随处可以看到以校方为代表的制度和学生内心本质的冲突。马修发现孩子们对唱歌的喜爱而组建了合唱团是这部影片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对思想的批判和对灵魂的发现,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影片对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习惯于被唯一的答案所控制,习惯于按着家长设计的人生轨迹前进,习惯于学习课本知识重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习惯于被管理和惩罚。我们习惯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金科玉律才突然发现我们失去了独立的思想和充满人生希望的灵魂。启发我们要宽容、心怀感恩、对人生充满希望,要去努力升华自己的灵魂。影片其实告诉我们,教育要用平等自由的方式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塑造孩子们的灵魂。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学历再高都只是一只走兽。没有高尚灵魂的人,社会地位再高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思想和灵魂的赋予以造就完善的人。

我就读的初级中学曾经非常烂,它座落在镇与农村的结合部。当时没有水泥路直达,沿一条石灰泥路走入我们小镇,穿过农田,翻过小桥,过河后沿菜地走,路边是低矮的荔枝林,十五分钟后到达破旧的学校。

我们是分数比较差的学生,成绩好的已经在镇的中心中学了。老师分为三类:外地不得意的老师,新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大学生,本地混日子的老油条。这样的组合效果自然有趣。 我们班上曾有一位男生上课练习佛山无影脚,被班主任阻止,两人互相抓脸对打,一路厮打到教务处长办公室,后者阻止了暴力继续。班上还出过一个少年犯,长得很帅,是踢足球的高手,人很善良,就是爱偷东西,但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以他为骄傲,还背着老师组织了同学们去少管所探监。可以想象那是一段多么混乱的时光,那所学校的学生缺乏是非观念。

我们的音乐老师姓陈,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原谅我当初年纪小,没有打听他的前世今生。陈老师永远穿着白衬衫,口袋别着一支钢笔。英雄牌。戴上海手表。如果很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参考《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马修老师。

陈老师告诉同学们他在组织一个合唱队,既然大家都得闲,不如过去磨磨牙。他有一把二胡,站在二胡前咿呀几句就可以站队分组,我被分到男高音组。

电影里马修老师的神态陈老师都给演示过:”腹要紧,胸要挺,头要抬,眉眼要往高里拉,气息顶得牢牢的。“他的右手五指撮成一团,做成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头顶百汇穴上轻轻一抓,看样子像是通过揪一把头发的手段要把自己提到半空中,然后他说:“让声音向上竖起来,像管子一样通到天上。”这个动作马修老师在电影里也做过,表情和气势都十足一样,可惜没给配上台词。

陈老师那样一抓,我们的声音都变成管子,一路通上去,可惜功力不够,通到半空里突然咣当一声掉下来。陈老师把录音机打开,放入磁带,里面传出红线女“买荔枝——”的声音。顾老师指指丹田说:“如果你们用这里的气把声音顶住,管子就一直通到天上,和他们唱得一样了。”

我们唱河车,他拉二胡。有时也弹一个蛇皮琴,他说这叫“边座”。最爱弹《春江花月夜》。他跟我们谈薛觉先,马师曾,说维也纳,说帕瓦罗蒂。他说如果我们能学会唱1234567那就是一个合格的歌唱家了。我们都不明白什么意思。

有一次在我努力吊嗓子时陈老师把同学们一并招集到我跟前,他请大家看我的嘴,他说你们看他的舌头,紧张地顶满口腔。他说声音是纯自然的东西,舌头这么不老实,声音就死在肚子里,管子爬不上去了。我面红耳赤,但同学们没笑,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舌头都不老实不好意思笑话我。

但声音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如何自然地发出声音来,这个秘密不是讲课能讲清楚的。有一天我的同学在二楼向着三楼的陈老师喊:“陈老师上班迟到了。”陈老师上课时表扬了这个同学,他说你们可听见她的声音了?像小云雀一样向我抛出来,听得我浑身舒服。“终于有人发对声音了。”他笑着说。听他那么说,我才知道他忙了半天是在教我们如何正确发声。他说,好的女高音,可以把玻璃杯子,玻璃窗震碎,好的男高音,可以让人的灵魂都震碎。我们一脸蒙逼。

孩子的懵懂都是相通的,放牛班的孩子唱半天歌也不见得知道自己在钻研音乐或者合唱艺术,他们只是走在马修老师指出的路上。而孩子们的聪明也是相通的,他们知道哪条路能给人带来快乐,一直走下去会通到天堂。从学校到家里的路十分漫长,原本我们是一路打闹,到桥洞底下打几把牌,在路上偷几个玉米才回家。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所以一路走一路哼哼练唱,时间过得快得多。

以我本人来说,五音不是太全,节奏感就更差了。陈老师肯定明白这一点,记得他试图让我在某次合唱排练时承担三角铁的击打工作。显然我的表现一塌糊涂,此后陈老师就不敢再让我做与节奏相关的任何工作。

但陈老师可以选择的人并不多,所以我还是被他弄进了三人组去单独排练。我们参加了一次比赛,在半决赛被刷了下来。陈老师也许有点失望,但他的情绪没让别人看出来,他只说别的学校都选小小孩子,没变过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我们已经够强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孩子懂得唱歌。

陈老师五十多岁,微胖身材,他的声音非常好听,松软可口像新出炉的面包,我想他应该能唱相当美的歌,可惜无此耳福。他的手指粗而柔软,弹边座时而有力时而灵巧,这样的手指用来做指控合唱团的工作实在很妥当,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看看马修老师的手指头。后来还见过一个男人拥有顾老师同样的手,这是我痴迷他的原因之一。

陈老师和马修老师的不同是,他从来没有介入我们的个人生活或者思想教育。因为他不是班主任。现在想来他是一个非常职业的教师,除了音乐之外,他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两年的密切接触下来,我只知道他有一个唱粤剧的女儿,专攻青衣。

我的成长路上没有任何艺术的启蒙教育,我出身于农村,父母都是个从不看电影不读书不听音乐的农民,初中时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时间花在准备高考上,大学在三流的师范大专中文系里度过。我不是音乐爱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音乐教养,尽管我学了三年的吉他,至今不会完整地指弹一首歌。如果今天的我对生活甚至艺术还存在一点欣赏的热情,那就是陈老师留下的礼物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改变了我的生活。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它改变人的方式可以是惊人一致的,比如陈老师与马修老师。

写这篇文字回忆从前,微信问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这说明陈老师已经很老了,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也说明他终于没有扬名立万。我不知道我初中的大多数同学散落在哪里,估计没人成为音乐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