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晟湘小面-探索世界新奇事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百态 >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

2023-03-21 22:38:16

大家好,乐乐来为大家解答问题。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张鸿春、刘胜利、张冰吉/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为明代大才子杨慎所作,每当来到金沙江上的拉鮓古渡,就想起这首名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脑海中呈现出情景与眼前情景两相对照,无不吻合。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

在叹服这位明代状元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头脑中又涌出了许多问号。这位状元是何处人氏?为何来到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的古渡呤诗填词,大兴感叹?

翻开《明史·杨慎传》,传中900余言介绍此君,但《明史》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朝焦竑所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所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杨慎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1511),他殿试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嘉靖三年(1524),因涉 “议大礼”一案,在遭受两次廷杖后,谪戍中缅边界的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地区),直至72岁病死。

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其祖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1岁时,就会写近体诗;12岁时,读《吊古战场文》和《过秦论》重撰二文,深得长辈赞赏;13岁时,他随父入京师,写《黄叶诗》,轰动京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遂将其收为门下弟子。

不过,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1岁那年,他参加会试,主考官见其文章出众,便将其列在卷首,不料烛花炸落,将试卷烧坏了。所幸的是,这把火并没有烧掉他的信心,在3年后殿试中,他中了状元。

但可惜的是,良才不遇明主。武宗皇帝朱厚照既不喜欢读书,又不理朝政,还经常与太监们化装后外出寻花问柳。忠勇刚直的杨慎不避斧钺,犯颜直谏。

正德十二年(1517),他以奏章《丁丑封事》,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尽快停止这种荒唐行为。然而,朱厚照根本就没当回事,继续在妓院歌楼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

杨慎实在气愤不过,在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等讽刺性词句后,便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武宗终因酒色过度死去。由于武宗无子,其位由堂弟朱厚熜继承,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世宗登基后,招回杨慎,并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之职。杨慎以为,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到了,便常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以期他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比如,当他得知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最后竟被世宗破例赦免后,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

可是,这个朱厚熜比朱厚照并好不了多少,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便龙颜大怒,让杨慎停止讲书。而杨慎呢,他却坚持着“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

就这样,他数度失欢于皇帝同时又结怨于权奸,虽有雄才大略,但却难于有机会施展。尤其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他的政治生涯便走到了尽头。

好在他不是那种稍有不顺就郁闷寡欢,灰心丧气的主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挺直腰杆,及时调整人生的航线,让生命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所谓的内阁“大礼议”纷争,事起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朱厚照真不愧是个昏庸的皇帝,他死后,人们发现其遗诏中只有“兴献王长子来京嗣皇帝位”一言,其他的什么也没交待。

于是,杨慎的父亲——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一批大臣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要朱厚熜登上皇帝宝座后认先皇帝朱厚照之父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称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

可是,朱厚熜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同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孝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佑杬)。

对此,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以至后来,这种纷争演变升化成了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1524年春,杨慎的父亲被迫辞官归里,他也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然而,此后不久,刚愎自用的世宗帝朱厚熜变本加厉,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大学士丰熙等见状,再次上疏,但朱厚熜还是不听,他们便一同到左顺门一带跪着力谏。朱厚熜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

杨慎便联合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200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以抗议非法逮捕朝臣。朱厚熜暴怒,下诏将其全部逮捕入狱,并廷杖为首之人,结果死伤17人。

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分别于七月十七日、二十七日被廷杖,每次都死而复生。最终,他被判发配滇西戍边的重罪。

嘉靖三年(1524)八月初,杨慎被押解从潞河上船,经山东、江苏入长江溯流而上,至湖北江陵登陆,经湘西、贵州入滇,然后经南宁(曲靖)、昆明、楚雄,于次年春达云南永昌卫(在今保山地区),行程数千里。

从此,杨慎度过了35年的流放生涯,在这35年中杨慎数度返乡,来往于川滇之间,行走在早已开通的南方丝绸之路上。

南方丝绸之路在四川境内段称牦牛道、零关道、建昌道,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后称博南道。南方丝绸之路自汉开通后,唐、宋、元、明一直都是中原王朝与西南边疆以及东南亚、南亚沟通的官道。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版《杨升庵年谱》记载,嘉靖十七年(1538)十月,杨慎自发配地云南保山返蜀,他选择《滇程记》所记的“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崖”的古路回川。

这条官道从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泸沽、西昌、德昌、会理进入云南境内,经永仁、大姚、姚安、祥云通至大理。

早在商周时期,这条道路已经在民间通行,据司马迁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得知此道汉代称零关道。唐代称此路为清溪关道,是商旅往来、使节进贡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唐与南诏、吐蕃征战的重要通道。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唐记》记载,唐贞元年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曾组织力量整修过清溪道,方便西南各部族“由蜀入贡”。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

宋代称此路为西川道。明代称此路为建昌道,沿袭了元代的道路走向。

从杨慎的《犯星歌四首》之“金沙江水绕环洲,江岸家家对白鸥。渔父长歌僰人曲,盐商爱上白夷楼”可知,杨慎行走建昌道,是经由环洲(今云南武定)入川的。

在十月的建昌道上,绿树遮天、花野遍地,“十月妖花红满烟,万家蛮书绿遮天。眼中忽见浑相识,梦里曾游瘴海边。”

对于这条道路,杨慎认为极为难行,所以有“飞鸟不飞愁羽堕,行人何事远来游”。建昌道沿途以金沙江、大渡河、大相岭最为难行。

据何东铭所著《邛嶲野录·关隘》所述,三国诸葛亮的“五月渡泸”见证了拉鮓古渡的难行,“四时多瘴气,四五月间发,人冲之死。”

杨慎《升庵文集》记述大渡河每年春秋两季“水涌瘴发,行人渐绝……虽有不得已而行者,不遭风涛之限,则罹岚瘴之灾,流尸积谷”,而大相岭“高五六十里,四时多雪,昼日晦暝”,劫掠不断“非遇哨期群百数十人则不敢过”。

年末,杨慎到达荥经,在此地度除夕,作《戊戌除夕赠荥经徐尹》(《升庵文集》卷十八《五言律诗》)。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至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市),与邛州太守等相聚,二月方抵达新都。

1539年五月,杨慎开始返滇。五月到达雅州,雅州知府胡亿闻讯,特备雅州丙穴特产嘉鱼款待杨慎。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十五《食货特产》记载,杨慎曾作《嘉鱼赞》:“南有嘉鱼,出于丙穴。黄河味鱼,嘉味相颉。最宜为,鬲以蕉叶。不尔脂腴,将滴火灭。”

据《西昌县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登泸山观火炬,有诗云:‘老夫今夜宿泸山,窥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七月,杨慎至会川(今四川省会理县),居元泉寺,应寺僧之请,题写“元泉道脉”,并撰写西来寺楹联。

《会理州志》记曰:“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寓会川,与卫人刘朝重友善,居元泉道院,有‘元泉道脉’四字石碑,尚存。又题西来寺楹联云:乱竹堆成世界,把茅盖住虚空。木刻。亦存诗见艺文。”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

杨慎从会理县城至金沙江上的拉鮓,写有《宿金沙江》:“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此诗描写杨慎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他先忆及曾经投宿四川嘉陵江畔,而今又夜宿金沙江拉鮓古渡,彻夜江声,中天月色,飘零游子,今昔离愁油然而生,思乡之苦溢于言表。

杨慎渡过金沙江后至元谋县,留下一首《元谋县歌》:“遥望元谋县,塚墓何纍纍。借问何人墓,官尸与吏骸。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嗟尔营营子,何为欻来此。九州幸自宽,何为此游盘。”

杨慎7次在云南与四川之间往返。数次经过拉鮓古渡看到万里长江奔腾而过,感慨万千,除写下《宿金沙江》外,还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

拉鮓古渡有词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有词中的“青山”,有词中的“白发渔樵”,有词中的“江渚”,有词中的“浊酒”,有词中的“喜相逢”。

拉鮓古渡奔流不息的江水,一路高歌向东,举目四望青翠葱绿的青山,惰景与词中描述高度吻合。而白发渔樵只有在穷乡僻壤的拉鮓古渡才能见到,而在其他杨慎经过的宜宾、泸州等长江渡口城市则绝难见到。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

拉鮓古渡自古就有江渚。江渚,是指江中小洲、小岛,或半岛,或江畔有湿地的小块陆地。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等均有记载:“江渚有事,责其死效。”唐李绅《渡西陵十六韵》:“海门凝雾暗,江渚溼云横。”

这种江渚在拉鮓古渡两岸均有,不但有江渚,江渚上还有小村庄,村庄里有供过客落脚的小客栈。

“浊酒”,是拉鮓古渡两岸山村自古以来饮用的一种米酒,这种米酒连糟一起是昏浊的,度数较低,口感极佳。

而“喜相逢”的故人,则是杨慎上次从拉鮓古渡过江时所交的白发渔樵。这种“喜相逢”在杨慎也经过的宜宾、泸州等渡口城市更是不可能。

当年的宜宾、泸州已经是人烟稠密的繁华城市,在这样的繁华城市中,不仅见不到白发渔樵,即便在茫茫人海中有白发渔樵擦肩而过,也不可能再“喜相逢”,只有在拉鮓古渡这样的小地方才会出现这样的“喜相逢”。

从以上这些拉鮓古渡与杨慎《临江仙》所描述的情景高度吻合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杨慎在嘉靖十七年(1538)从保山回乡省亲从拉鮓古渡渡江后,于次年从新都返回保山途中再次渡过拉鮓古渡,夜宿于拉鮓这座小山村,不仅写下了《宿金沙江》,还写下了被作为《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临江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